2017培养方案-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

时间:2018-12-14浏览:330


一、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具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在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领域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中的理论与工程问题的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纯熟地进行该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并具有相当的外语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本学科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或重要科研成果。

数字广播技术研究方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广播电视传输领域,培养学生把握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发展前沿,使学生具备发现并独立解决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的重要问题的能力,达到在无线通信理论、广播信号处理技术或无线广播传输系统结构等方面提出新方法、新技术的目标。

数字视频技术研究方向培养目标是:数字视频技术是现代传媒领域和现代通信领域重要的技术,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数字视频技术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软、硬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可在大专院校、科研研究院、广播电视、信息通信、互联网视频、移动多媒体等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科研开发等工作。

宽带信息网络研究方向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宽带信息网络相关的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宽阔的视野。在融合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背景下,全面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具备科学严谨、开拓创新的治学态度,能够带领团队开展信息网络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研究方向

1、数字广播技术(研究方向代码:01

2、数字视频技术(研究方向代码:03

3、宽带信息网络(研究方向代码:04

三、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环节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原则上必须在第1个学年内完成,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总体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年。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如下: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总学分

≥24学分

分项说明

课程

学习

环节

≥16

学分

学位课

≥14学分

公共必修课

政治理论课程2学分

外语课程4学分

专业必修课

方法类课程

2学分

(跨)学科前沿课程

2学分

专业基础课程

2学分

专业课程

≥2学分

非学位课

≥2学分

选修

专业选修课

≥2学分

补修课

补修硕士生课程,不计学分

科研

训练

环节

≥8学分

社会实践

≥2学分

相关单位访问研究,记1学分

社会实践或教学实践活动,计1学分

须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调查考核表》,附3000-5000字的实践报告

学术活动

≥2学分

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计1学分

在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计1学分

参考《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暂行规定》

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计1学分

开题报告

2学分

参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有关规定》,计2学分

综合考试

2学分

参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暂行办法》,计2学分

科学研究

总体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年。

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项规定。

四、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学习有关课程和开展学术交流,以达到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掌握学术前沿之目的,培养博士生进行创造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导师()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组织选题报告评审会和学位论文答辩等。

为保证培养质量,执行《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并定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在博士生培养阶段,应进一步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加深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增强博士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和补修课等共7类,具体课程设置附表。

1.选课要求

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学位课程。

博士生应必修导师指定的选修课。跨专业或同等学力的博士生,必须补修至少2门本专业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指定研究方向课程),不计学分。

2、授课方式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根据课程性质及听课人数,可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做学术报告、写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提倡自学为主,讲授及讨论为辅的学习方式,培养博士生自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学习要求

具体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课程教学的补充说明》。博士课程要有课程教学指南,课程教学指南需经专家组审核通过。教师讲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应按照课程教学指南进行。此外,凡以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课程,研究生必须向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提交电子版论文稿,上传到http://yjsy.cuc.edu.cn/Login.html,接受论文原创性及学术规范的审核;如任课教师要求,研究生也须向任课教师提交打印版论文稿。

六、科学研究及相关要求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广泛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把握主攻方向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须通过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评审会,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评审会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博士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是做好选题和论文工作的基础,本学科规定阅读文献不少于100册(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册(篇)。由博士生自主查阅,以及专业指导小组、博士生导师提供共同完成。

博士生选题报告应包括:课题来源及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本课题领域前人开展的工作及当前国内外前沿情况;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手段;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将采取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主要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的预期目标等。

选题报告经评审不通过者,应就原选题做补充研究,在2个月内重新提交选题报告,由原评审小组组织评审,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选题报告经评审通过者,若学位论文课题因故出现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暂行规定》

2. 实践环节

博士生实践环节可以是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可安排本科生或硕士生授课(课程部分内容)、辅导、指导本科生或硕士生创作实习、协助指导本科生、硕士生相关研究等;专业实践可从科研中选定,也可安排实验室工作。博士生须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调查考核表》,并提交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实践报告。

3.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内的各类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并就个人研读学术著作(论文)、学位论文进展、科学研究及取得的成果等情况,在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范围内至少作一次学术汇报(不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另一次至少在校级(含)以上学术研讨会上做学术汇报和学术研究演示。完成累计2次计1学分。

4. 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的学术期刊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其中至少发表1SCI期刊论文,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论文1篇。其它相关要求参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

七、综合考试

博士研究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环节,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学位论文的任意2章后,须参加综合考试。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暂行办法》。

  

八、学位论文工作与答辩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评审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1、学位论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其撰写过程是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与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继续。

博士生应就选题报告所确定的选题,将研究工作的全部内容进行科学总结,表达本人在科学研究环节中所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或重要科研成果,撰写出符合规范的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学位论文。相关要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摘要的编写格式和要求》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

2、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博士生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并经导师(组)同意,可申请正式学位论文答辩,正式答辩前一个月应进行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的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程序》和其他相关规定。

九、学位审核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博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组)同意后,按国家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要求和程序,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工学博士学位。


  

十、附件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见下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2017版)

课程类别

学分

分配

序号

课程

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开课

周次

开课单位

任课教师/主持教师

适合方向

考核方式

学位课

公共必修课

6学分

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2

  

1

16

  

  

  

  

2

外语语言基础

4

64

  

1

16

  

  

  

  

专业必修课

方法类课程2学分

3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

2

32

2

1

2-17

理工学部

蒋克华

  

考试

(跨)学科前沿课程

2学分

4

信息科学技术前沿

2

32

4

2

1-16

(双周)

理工学部

逯贵祯

(主持)

  

考试

专业基础课程2

学分

5

现代数学基础

2

32

2

1

2-17

理工学部

李军等

  

考试

专业课程≥2学分

6

现代通信技术

2

32

2

1

2-17

理工学部

张勤等

  

考试

7

现代信号处理

2

32

2

1

2-17

理工学部

黄详林

  

考试

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2

学分

8

第二外语(日语)

2

32

2

1

2-17

理工学部

苏震等

  

考查

9

数字广播技术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杨占昕

  

考查

10

信号处理技术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黄祥林

  

考查

11

数字移动多媒体技术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杨占昕

  

考查

12

数字视频技术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姜秀华

  

考查

13

宽带信息网络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周春来

  

考查

14

声场信息分析与仿真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孟子厚

  

考查

15

并行计算技术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余文华

  

考查

16

网络新媒体技术

2

32

2

2

1-16

理工学部

王永滨

  

考查

补修课程(由导师指定,不计学分)

17

硕士课程1

  

32

  

1

  

  

  

  

考查

18

硕士课程2

  

32

  

1

  

  

  

  

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