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研系列活动

作者: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4-23

(通讯员 王爽)立足于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的目标,4月16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研系列活动。会上,老师们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度研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职组织员罗莉梅、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锦刚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双聘”思政课教师李彬副教授参加座谈交流并给予指导。

人工智能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吴晓雨老师首先围绕课程思政的“why”“what”“how”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介绍。课程思政体现“以德为先”的价值论,是“立德”与“求知”统一发展观及“立德树人”理念的生动诠释。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有机结合,可从内容、形式、评价三方面推进。

针对老师们在课程思政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如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融合生硬、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和案例参考、评价量化指标难以确定等问题,与会老师共同探讨了解决方案。王锦刚老师提出课程思政包含价值、历史和实践三个重要维度。价值维度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能力素养,将爱党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程目标;历史维度主张挖掘专业领域的红色资源和历史积淀,让学生在了解专业发展历程中传承精神文化;实践维度注重通过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思政内涵的理解。李彬老师分享了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如重新梳理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逻辑主线,提炼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实践环节场景化,实现育人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与会教师们还就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也带来了伦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老师们强调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技术的本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科技向善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思维,避免技术被滥用。例如,在讲解人工智能算法时,可引入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等内容,让学生思考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在实践项目中,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如助力文化传承、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等,实现技术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本次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激发了教师们探索创新的热情。未来,人工智能系将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